種地靠經驗?土壤干濕度全憑手感?農田土壤墑情監測系統正改變傳統種植模式,用數據為農田水分管理精準導航,成為現代農業的 “智能幫手”。
系統到底由啥組成?
這套系統像個 “田間感知網絡”,核心由四部分構成:
傳感器:作為 “感知觸角”,常用電容式、電阻式等類型,能測量不同土層的水分、溫度、電導率等參數,部分還可監測土壤 pH 值與養分,監測精度可達 ±2% 含水率。
數據采集設備:負責收集傳感器數據,進行本地預處理后存儲,減少后續傳輸壓力。
通信模塊:通過 Wi-Fi、GPRS、NB-IoT 等無線技術,將數據傳輸至平臺,偏遠農田也能實現信號覆蓋。
數據處理平臺:作為 “大腦中樞”,接收數據后進行分析,生成可視化報告與決策建議,支持歷史查詢與趨勢分析。
能幫農戶解決哪些問題?
精準灌溉省水:結合作物需水規律與土壤水分閾值,系統可自動生成灌溉時間與水量建議。新疆棉花種植區應用后,較傳統灌溉節水 30%-40%。
災害預警減損:華北小麥基地曾通過系統提前 預警干旱風險,農戶及時采取措施后,減產幅度減少 20%;長江中下游地區還能預警墑情過多,指導排水作業。
助力土壤改良:內蒙古鹽堿地項目中,系統監測 EC 值與 pH 值,指導精準施用改良劑,3 年使土壤鹽分下降 50%,玉米產量翻倍。
優化種植管理:黑龍江通過長期監測生成耕地質量圖,指導作物輪作,使土壤有機質年均提升 0.1%;設施農業中還能聯動溫室設備,實現自動化調控。
如今,從平原大田到設施大棚,墑情監測系統已成為保障糧食安全、推動節水農業的重要工具,讓傳統種植更具科學性與可持續性。